舟山锣鼓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在舟山享有盛名。在前期的非遗情况调查中,许多人都表示对这项非遗项目有所了解。为了更深层次的了解舟山锣鼓的起源与来历,7月5日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"寻非遗之缘,颂群岛之华"社会实践调研团来到了白泉十字街边一幢二层楼的小庭院,在那里我们拜访了高如丰老先生。参加此次活动共有25人。
虽然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,高老师却如同一个普通老人一般,面容慈祥,清瘦颀长。队员们围坐在老先生的周围,仿佛在爷爷奶奶旁边一样轻松自在。随后老先生向队员们谈起了舟山锣鼓的发展历程,其雏形起源于明清,到民国时渐盛,解放后称海上锣鼓,后改名为舟山锣鼓。最初舟山锣鼓的敲打是为了操练抗倭水军时振奋军威之用,后来逐渐发展到渔业船和客船,最后流传到民间用于红白喜事,祭洋出海等。
当谈到从事舟山锣鼓的经历时,老先生带着缅怀的表情说到:他从四五岁就开始跟着父亲出外表演挣钱,到了十岁读了三年私塾之后正式学艺,直到"十八般武艺"样样精通。老先生说到此处,沉默了一会讲到:“在我的学艺过程中,尤其感谢我的大哥高如兴,如果没有他的带班和严格要求,就没有现在的我。”其次他多次提到,他的大哥才是对舟山锣鼓真正贡献最大的人。
最后说起继承人的时候,老人表现的极为激动,他表示许多年轻人都极其喜爱舟山锣鼓,因此他对此项传承是否会断承毫不担心。临走时老先生还拿出了文化部和浙江省文化厅颁布给他的证书,并和团队成员亲切的合了影。
今天的采访让团队成员更为真实的感受到舟山锣鼓的魅力,其影响力之大享誉世界。希望舟山锣鼓及其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有更多的机会走出国门,走向世界。在未来的调研中,我们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通讯员:王何鉴,连娅雯,张祎婷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