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“四大文明古国”中,只有中华文明绵延至今。这真是一个奇迹,但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奇迹诞生呢?它的文化密码是什么?它传承下来的动力是什么?
关于上述疑惑,有学者的讲义,有教授的推理,也有思想家和哲学家的阐释。而所有这些专家得出他们的结论,都离不开一个前提——考古发掘的材料。但即使是同样的材料,在观念差异、学术功底和人生经历各不相同之人的演绎下,也会得出异彩纷呈、各具特色的学术结论。但我们到底该相信哪个呢?很难说。除非我们亲临考古现场,把这些结论拿到考古现场的氛围里、拿到考古挖掘的文物里去验证、去还原,否则,就没必要轻信。而《华夏生死书》,正是一本从考古学视角出发,由主持中国文化遗址考古发掘的考古专家和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、学者王鲁湘共同完成的心血之作。聆听一下这些深入过中华文明第一现场的人的看法,我们也许会大有收获,从而得出不同于正统学院派的有趣结论。
在本书中,王鲁湘和考古专家们娓娓而谈文化往事,激烈争辩文化问题,从“中国人究竟是不是‘龙的传人’”、“尧舜禹时代到底是神话传说,还是真实存在过的鲜活历史”到质问“炎黄子孙身份发源之谜”、“中华大地灿烂悠久的文明诞生的真正之地”,所有和华夏文明有关的问题,都得到了有趣的解读和思考,可谓是一桌难得的文化盛宴。
翻开这本书,我们会发现,“华夏生死书”,从大处看,其实是中华文化不断吐故纳新、博采众长,形成一己文化体系并最终沉淀成中华文明之独特佳酿的历史;而从小处看,其实是华人于生死轮回中找到自己的文化身份,达成集体性文化认同的艰辛过程。
《华夏生死书》通过考古学们对考古遗迹的记录和研究揭示出,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至今,是因为其独一无二的包容性和开放性,即中心动力(汉民族)、边缘动力(少数民族)和外来动力(外来民族文化,比如印度佛教等)有效互动的结果,比如唐诗、宋词、元曲、明清小说的兴盛,比如中国儒道释三位一体的文化形态,皆离不开少数民族、外来民族文化基因的植入。这个说法可以说触摸到了华夏的深层文化密码,书中所附的很多珍贵文物图片和文字资料,均证实了这一点。
虽然中华文化在今天依然蓬勃旺盛,比如,中国的国学讲习班、孔子学院遍及世界,但我们千万不能因此而自傲,因为,一个人有生老病死,一个文明也是。只是在大多数时候,由于文明的延绵时间很长,以至于我们忽略了它的年龄。自古至今,世界大小文明不胜其数,在今日仍发挥实际作用者,却少之又少。有的文明死于战争,有的死于自闭,有的死于天灾,有的死于内乱。不管其维系时间多长,总有尘埃落定的一天。在“四大文明古国”中,目前只有华夏文明血脉不断,但这并不代表它能获得永生的资格。看了这本书我们会发现,华夏文明繁盛如斯、生息如斯,是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,并不是无缘无故的。
所以,不管我们是自豪于华夏文明的开放性,还是讨厌它那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教条,我们都必须承受它、正确认识它。因为它已经根植于我们的血液,成了我们集体无意识的一部分。这是我们必须承担的传统重负。就像这本书说到的,这些文化的遗迹,其实也是我们肉身和精神的遗迹,最好的对待办法就是去其糟粕、取其精华,而不是全盘否定。毕竟,一个文明延绵数千年,自有其不可抹杀的优越之处。我们能做的,就是正确认识华夏文明这一传统,在这一前提下逐步摆脱其扼杀人性的东西,让自己变得轻松和富有人性。
说到究竟,“华夏生死书”,就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不断生老病死、凤凰涅槃而必有所归的文化智慧书。中国是个宗法制社会,向来安土重迁,把“落叶归根”当作最后的人生愿望。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忍受四处漂泊,一定要回到出生之地老死?即使出生的地方老无所依?归根结底,他们倒不是要回到某个地点某座房子,而是因为回到故乡,就是回到自己的文化气息中。只有在充溢着浓郁的自我认同的华夏文明气息中,他们才能真安顿好自己的肉体和精神。